从“出勤率”“前排率”“抬头率”,到上课收手机、强制安排晚自习,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呈现出日益严格、细化的趋势。
近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大学管理“中学化”,合适吗》,建议高校需摒弃“包办式”管理思维,引得一线学工教师纷纷吐露工作艰辛与无奈。
文章中称,早上站操、上课签到、卫生检查、晚自习,高校还要组建家长群,将全班成绩和挂科情况发布到群里……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新校规屡屡引发社会对于高校管理“中学化”的讨论。
面对学生对上大学仍被“圈养”的吐槽,一些受访高校老师感到有苦难言:这也是为解决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性和责任心的无奈之举。
于是在诸多媒体、专家都极力呼吁高校管理要给学生成长“松绑”之时,也有声音表示,扭转高校管理“中学化”的趋势,更需要厘清高校的责任边界。
比如有网友留言认为,问题的根源不在高校,而是高校担当的责任太大了。为了防患于未然,高校只能延续中学的教育管理方式,把可能的风险降到最低。
教育学者熊丙奇也在撰文中指出,大学管理“中学化”更深层次原因,是大学与中学一样,正日益成为“无限责任主体”。大学生学业成绩出问题、外出发生安全问题,家长都要求追究学校的责任。为避免担责,学校也就无奈采取和中学类似的“圈养”管理方式。
家长管得太多,清华教授“火冒三丈”
关于大学管理“中学化”的讨论,已经不是第一次在高教界掀起波澜。
去年《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高中化”的大学里,晚熟的大学生们》,就关注到了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像成年人一样自己作决定和承担责任等现象。
文章中提到,如今家长对学生放手的时间越来越晚,有些大学家长也像小学一样建家长群,保研、考公、谈恋爱、就业全都在家长的干预下。清华大学甘阳教授认为,学生进入大学,家长管得越少越好。当他得知家长自己拉了一个群,打听保研的事情,直言:“我真是火冒三丈。学生本来挺单纯的,反而是家长容易干扰到学生安心学习。社会变化那么快,有些事考虑得太早了。”
可为什么一些家长会像高中时候一样,深度插手学校管理?有媒体分析认为,根本原因还是他们对远在远方求学且已届成年的子女并不放心,担心他们贪玩荒废学业,担心他们是否能吃饱穿暖,于是希望通过互通各种信息,随时出面,为子女排忧解难。
而家长的这种过度担忧,也让一些大学管理者模糊了“成人的界限”。厦门大学教授徐岚谈到,有的班主任、辅导员就提出来,要不要建立一个班级的学生家长群。他们认为,学生离家比较远,家长群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
但徐岚并不赞同这种行为。“18岁之后,人就要练习自己决定的能力了,自主意识的觉醒程度是社会化一个十分关键的标准。但我们的大学总体上管得过多,做学生工作的老师特别累。”
辅导员的权责边界,正在变得模糊
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到底有多累?一线高校辅导员最有发言权。
学生请假审批、处理寝室矛盾、奖助学金评选、学生干部培养、团课班会准备、筹备学生活动,晚上查寝。他们可能还要随时面对上百个学生通过微信提出各种问题,可其中有很多小事学生明明有能力自己处理好。
而辅导员的工作往往冗杂、碎片化,并且很多难以量化和标准化、流程化,这也容易形成工作权责边界的模糊空间。
辅导员神经随时紧绷的另一个原因是,只要学生出问题,他们可能先被问责。
麦可思研究查阅多校的规定发现,辅导员的问责制度、工作事故制度很常见。一些高校规定,凡因工作疏忽,所带班级学生出现重大违纪受到学校行政处分或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者,按相关规定严肃问责。
比如此前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一高校针对学生被诈骗事件,通报批评5名辅导员,并要求年内考核不得评优。
从网友评论中我们感受到,辅导员们对类似的规定怨言很多——学生都是成年人了,而且相关的班会没少开,反诈信息没少转,但“只要一有学生被骗,领导就会指责你工作不到位”。甚至还有家长指责是辅导员没教好。
学生烦,老师难
高校学生管理待破局
一面是大学生不希望学校管得那么宽,一面是一线辅导员面对事无巨细的“保姆式”管理感到压力倍增。当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似乎已来到亟待破局之时。
面对大学管理“中学化”的现象,从专家到大众媒体都大力倡导高校不要因为怕麻烦,怕和家长产生冲突,就简单沿用高中模式,通过禁令的方式规范学生行为。而是应该将一些本该由学生自治的领域还给学生,并通过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
比如《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研究发现,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价值观的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劳动意识”方面提升效果相对较弱,大多数学科毕业生提升比例在60%以下。显然,这类素养的提升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达成,而是渗透在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育人实践之中。
而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维的转变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也需要学生家长的放手,同时进一步审慎、合理地明确家校责任边界。
正如熊丙奇所言,避免大学“中学化”,必须明确大学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不该承担的,大学就不用承担,如此,也才能让大学有办学自主权。
而且只有高校学生管理的责任边界明确了,负责学生工作的一线教师,模糊工作权责边界才可能变得清晰。
主要参考文献:
[2]熊丙奇. 大学管理“中学化”背后的无奈[EB/OL]. [2025-04-21]. 舜网.